语音识别技术已深入至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,但机器如何“听懂”人说话?其背后涉及声学模型、语言模型与深度学习算法的协同作用。
技术原理:四步走
信号采集:麦克风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,要求设备具备高灵敏度与低噪声特性。
预处理与特征提取:通过滤波、分帧等技术去除背景噪音,并将语音信号转换为Mel频率倒谱系数(MFCC)等特征向量。
声学模型匹配:基于深度(DNN)或卷积(CNN),模型将特征向量映射至音素或单词级别。例如,国内厂商平头哥的玄铁C906芯片算力达4TOPS,可在TWS耳机上实现本地化语音交互,延迟低至50ms。
语言模型解码:结合语法规则与上下文语境,计算最可能的词组序列。百度UNIT 6.0等预训练大模型通过百亿级参数支持零样本学习,覆盖长尾场景能力提升5倍。
应用场景:多模态融合成趋势
2025年,语音识别技术正与视觉、文本形成联合建模。例如,蔚来NOMI 2.0结合AR-HUD实现“语音+视觉”双模导航,驾驶分心率下降40%;阿里云ET语音系统在嘈杂环境中通过唇形识别提升准确率15%。国内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,其中智能硬件贡献45%份额,企业级服务占比提升至38%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人工智能资讯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人工智能资讯网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