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28日,特斯拉用一场“无人驾驶全自动交付”引发全球舆论——一辆Model Y从得州奥斯汀超级工厂出发,穿越市区与高速公路,最终抵达客户家门口。这场全程无人工干预的演示被马斯克称为“全球首例L4级公共道路自动驾驶”,却也撕开了行业技术与商业化困境的双重面纱。
技术突破与争议并存
特斯拉FSD系统通过定制、网络芯片与多传感器融合,在复杂路况中展现了L4级自动驾驶能力。其路线涵盖郊区道路与住宅区,应对交通、行人及十字路口等场景时未出现人工接管。然而,行业观察者指出,此次演示或为“可控场景下的技术秀”:路线经过精密规划,且特斯拉Robotaxi在得州运营时仍需配备安全员。这种“半开放测试”模式与Waymo等企业的商业化服务形成鲜明对比,后者虽在多个城市运营,但车辆仍需车内监督员。
行业格局生变:巨头折戟与新势力崛起
自动驾驶行业的“退烧潮”在2024-2025年愈演愈烈。福特与大众关闭合资Argo AI,苹果终止造车计划,通用Cruise因安全叫停项目。反观国内,比亚迪宣布将“天神之眼”智驾系统下放至10万级车型,华为ADS 2.0与小鹏XNGP技术持续迭代,形成“高端技术平民化”的竞争态势。特斯拉的此次突破虽抢占舆论高地,但国内车企正通过“技术下沉+场景深耕”策略快速追赶。
商业化瓶颈
完全自动驾驶的普及仍面临三重挑战:其一,场景下的伦理抉择(如“电车难题”);其二,公众对机器故障的容忍度远低于人驾驶,特斯拉Autopilot系统此前因事故遭调查,此次无人交付若发生意外,可能引发更严厉;其三,国内尚未批准L4级技术全面上路,特斯拉的演示依赖临时豁免。行业专家预测,真正规模化落地或需等待2030年后与技术的双重成熟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人工智能资讯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人工智能资讯网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