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规模普及,可能需要5到15年。”2025年6月,多位行业专家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给出这一预测。尽管特斯拉、萝卜快跑等企业不断刷新技术高度,但技术与市场的博弈,仍决定着这场出行更新的节奏。
技术瓶颈:从99%到100%的挑战
当前L4级自动驾驶在常规场景中已接近人类水平,但在暴雨、暴雪等天气下,摄像头与激光雷达的可靠性仍存疑。此外,长尾场景(如道路施工)的数据积累不足,导致系统决策存在盲区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:“完全无人驾驶需要10亿公里级的真实道路测试,这相当于100万辆车不间断行驶1年。”
消费者调查显示,国内用户对无人驾驶的接受度从2020年的32%升至2025年的67%,但仍有58%的人担心“系统失灵时的责任归属”。车企正通过“渐进式”策略降低心理门槛:奔驰Drive Pilot允许用户在高速拥堵时放手驾驶,比亚迪“天神之眼”系统则将自动泊车成功率提升至99.9%。
2025年以来,深圳、苏州等20个城市开放全域L4级测试牌照,武汉允许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核心城区运营。然而,跨区域路权协同、数据安全等顶层设计仍待完善。交通部相关负责人透露:“我们正在制定管理,预计2026年出台,这将为无人驾驶商业化提供基石。”
在这场出行更新中,技术与理性并存。或许正如马斯克所言:“无人驾驶不是零和游戏,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书写的未来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人工智能资讯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人工智能资讯网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