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国内消费电子市场迎来AI眼镜新品密集发布潮。Meta与依视路陆逊梯卡合作的Oakley Meta HSTN开启预售,小米、联想、雷鸟创新等国内品牌同步推出多款产品。据IDC数据,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智能眼镜出货量达49.4万台,同比增长116.1%,预计全年规模突破300万台。
场景化创新:从工具到生态入口
小米AI眼镜主打“拍摄+社交”场景,配备1200万像素旋转镜头,支持第一视角直播与AR特效叠加。用户骑行时可实时标注路况信息,演唱会现场能自动生成多机位剪辑视频。联想消费级AI眼镜则聚焦办公场景,其树脂衍射光波导镜片重量仅38克,可同步翻译会议内容、提取文档关键信息,并与PC、手机无缝协作。
产业链协同:国产化率超85%
雷鸟创新推出的V3 Slim拍摄眼镜,采用国内厂商研发的0.3英寸Micro LED显示屏与AI降噪麦克风,成本较进口方案降低40%。瑞芯微、乐鑫科技等芯片企业推出专用AI加速单元,使眼镜端侧处理速度提升3倍。据统计,2025年上半年,国内AI眼镜产业链上市公司净利润平均增长超150%,工业富联、舜宇光学等企业订单排至2026年。
挑战与机遇:隐私与续航待突破
尽管市场火热,AI眼镜仍面临技术瓶颈。实测显示,当前产品连续使用时长普遍不足4小时,且语音交互在嘈杂环境识别率下降至75%。业内专家指出,随着光波导技术迭代与低功耗芯片量产,2026年将出现“全天候智能眼镜”,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人工智能资讯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人工智能资讯网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