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国内多所高校食堂试点AI打饭机,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计价,引发学生热议。在广西大学食堂,一台打饭机因将“馒头误认为果酱包”登上热搜,网友调侃:“难道里面藏着食堂阿姨?”
技术原理:3D摄像头+深度学习
该设备搭载双目摄像头与红外传感器,可识别200余种菜品的三维形态与纹理特征。系统通过持续学习更新模型,目前识别准确率达92%,但在处理形态相似菜品(如豆沙包与馒头)时仍易出错。开发者表示,未来将引入重量传感器与光谱分析技术,将误差率控制在3%以内。
学生反馈
支持者认为AI打饭机缩短了排队时间,且计价透明无争议。广西大学大三学生王同学表示:“以前阿姨手抖漏菜是常态,现在机器按标准分量打饭,反而更公平。”反对者则抱怨体验生硬,缺乏人情味。一名女生在社交平台吐槽:“生病时想让阿姨多给点粥,机器可不会心疼你。”
商业前景:B端市场潜力巨大
尽管争议不断,AI打饭机已签约国内200余所高校与企业食堂。设备供应商“智膳科技”CEO透露,单台机器可替代2名人工,年节省成本超15万。随着技术成熟,未来将拓展至医院、机场等场景,预计2026年国内市场规模突破50亿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人工智能资讯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人工智能资讯网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